劳务协作 合力拔穷根——对湖南花垣县与深圳市劳务对接协作推进精准脱贫的调查
对湖南花垣县与深圳市劳务对接协作推进精准脱贫的调查 广东深圳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地图上测算直线距离约820公里,其间相隔山水数重,尚未实现航班和高铁直达。...
广东深圳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地图上测算直线距离约820公里,其间相隔山水数重,尚未实现航班和高铁直达。
就是这样两座城,过去半年跨越山水,频繁互动,联手探索劳务协作模式,只为一个共同目标:以劳务协作促进劳动力有序有效输出,以精准对接服务实现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增收,推动花垣县乃至整个湘西州脱贫攻坚事业进程。
历史的选择,让先富起来的深圳市与奋力脱贫的花垣县牵起了手。今年4月,人社部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发文,率先启动湖南花垣县与广州、深圳、东莞、佛山4市劳务协作试点,探索贫困人口外出务工稳定就业机制,以加快脱贫。从4月18日起至今,花垣县共组织大型专场招聘会7场,入场的6000余人次贫困人员中,有1700多名劳务人员成功签约,近千人赴广东就业。
输出地:
摸清贫困劳动力底数
来自花垣县的石刚,是深圳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精准扶贫招聘的首批员工之一。通过公司培训和自己努力,短短几个月,他已经从一名普通的点焊工晋升为数控机床的操作技工。比起5年前初来深圳打工时的迷茫,如今他的人生规划更加明确。
改变石刚命运的,是今年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国务院扶贫办启动的广东、湖南、湖北劳务协作脱贫试点工作。今年4月,石刚在家门口参加了深圳市与花垣县推动劳务协作举办的首场贫困人口劳务输出现场招聘会,并成功找到心仪的工作。
“通过参加精准扶贫,来到企业工作后,我每个月拿到手的钱有4000多元,大大减轻了家里的经济负担。我现在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知识,提升技能,家庭才有可能真正脱贫。”石刚说。
“目前,湘西州农村劳动力已累计转移就业70万人左右,其中很多是前往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按照平均每人年收入3万元计算,全州一年仅通过劳务协作,就可实现收入210亿元。”湘西州委常委、常务副州长邝邹飞介绍说。
做好劳务协作,摸清劳动力底数是基础。试点开展以来,湘西州已组织近万名干部进行劳动力信息的采集工作,建立了贫困劳动力实名制台账。
记者在花垣县花垣镇杠杠村村委会看到,一份“湘西州劳动力资源信息采集表”上详细记载着该村每一名外出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就业去向、就业需求、就业岗位和收入情况、参加社保等信息。
“这些信息都是村干部按照‘一人一卡、一村一册、一乡一柜、一县一库’的要求,逐村逐户走访登记来的。”花垣县人社局局长黄智敏介绍说,花垣县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动态管理台账和劳动力资源数据库,每个季度都会对劳动力信息进行一次更新。
不止在花垣县,如今劳务经济已经成为湘西州重要的产业。按照“省外、省内、州内、县内”四个层次,湘西州建立了精准对接机制,开展劳务输出。截至今年7月末,全州已累计转移就业贫困劳动力21.16万人,占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总数的一半以上,带动6.3万户贫困家庭脱贫。
“劳务输出是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政府搭建平台,通过促进就业来扶贫,让湘西贫困农民的劳动脱贫梦不再遥远。”湘西州人社局局长石耀华说。
输入地:
精准对接稳定就业
开展劳务协作,劳务输出地与输入地的对接最为关键。今年4月15日,花垣县驻深圳劳务服务中心正式成立,其主要任务包括:搜集整理并准确发布岗位信息,核实已就业人员基础信息,解决已就业人员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与当地人社部门加强对接开展协作等。
作为劳务输入地,深圳市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与保障措施:在劳务输出对接中,形成求职需求和岗位供给“两张清单”,建立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精准对接工作机制,解决劳动力求职意愿和企业岗位供给匹配精度不高的问题。
对于贫困劳动力来说,最大的困难是来到大城市的不适应。据了解,在深圳的贫困劳动力中有一大半是首次从农村来到大城市就业。有些扶贫对象不适应工厂严格的作息时间,成为他们离职的主要因素。
今年3月以来,深圳市坪山新区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中心主任黄向英,每天都在微信上和贫困就业人员以及企业负责人沟通。企业空缺了什么岗位,贫困劳动力需要什么岗位,她手里有台账,心里有本账。一名听力有障碍人员需要就业,黄向英不厌其烦,一连找了4个工作岗位供他选择。
“对于就业服务机构来说,要为贫困劳动力找到一个合适的岗位,往往要有多个甚至十几个岗位储备。对此,我们每周通过电话回访、实地走访,与区内接收扶贫对象的27家企业进行交流,并通过建立微信群掌握企业和扶贫对象的动态情况。一旦发现贫困劳动力不适合现有岗位,我们要确保他们在一周之内重新上岗。”黄向英说。
“招进来”还得“留得下、稳得住”。从贫困地区出来打工的人往往存在学历低、缺乏技能的情况,想从根本上脱贫还要不断提升自己,掌握一门技术。为此,深圳市建立了岗前适应性培训、在岗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和新成长劳动力教育培训相衔接的“梯次教育培训体系”。一方面,对新招入职者开展岗前适应性培训,帮助他们实现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转变;另一方面,对在岗工人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促进实现稳定就业。
“我们公司招收的41名贫困劳动力员工,大多没有工作经验,但普遍具备吃苦耐劳的品质,这是企业所看重的。公司通过一段时间进行培训,使其掌握基本技能,满足岗位要求。目前,通过公司培训和自主学习,已有3名贫困劳动力员工成功晋升为技工。”欣旺达董事长王明旺说。
在为输入劳动力提供贴心服务的同时,深圳市政府也在努力提高用工企业的积极性,参照户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招用企业予以稳岗奖励和社保补贴政策。
据统计,3个多月来,深圳市36家企业提供了与贫困劳动力求职意愿匹配度较高的岗位3887个。其中,截至8月初,新招的201名就业贫困劳动力平均月薪为3500元至3800元,在岗并正常参加社会保险的有126人,在岗率62.69%。
增收入:
多渠道促进就业
“多渠道促进就地就近就业,是促进未就业贫困劳动者就业的有效途径。”人社部副部长信长星表示。
花垣县隘口村,明代茶交易市场遗址,数百年后再次因茶而焕发生机。当地通过开展劳务协作,以创业带动就业,不仅吸纳了富余贫困劳动力脱贫,还吸引附近村落5000多人灵活就业。
张材红就是其中的一员。年近50岁、皮肤黝黑的湘西汉子张材红,已从一名普通贫困劳动力成长为隘口茶叶专业合作社的一名技术骨干。现如今,返乡创业、就近就地就业成为当地劳动力走向的新趋势。
针对农村劳动力普遍缺乏专业技能的问题,湘西州建立了精准培训体系,有效开展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2.1万人,形成湘西电工、焊工、缝纫工、育婴师等劳务品牌。同时,还出台了《创新创业带动返乡农民工就业帮扶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帮助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脱贫。
位于花垣县工业园的湖南省香味园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加工车间,工人们正在紧张忙碌地对产品进行挑拣分包。这些工人有不少来自当地的贫困劳动力。仅2015年公司就直接安排就业1481人,其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00人,间接带动全县及周边地区3万多人进行果蔬种植。
“公司完整的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架起了农民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农忙时他们可以回家务农,农闲时来工厂兼职做工人,既有效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还能为贫困劳动力带来增收。”公司董事长李叶德对记者说。
“劳务输出是直接增收的有效手段,但就近就地就业才是发展实体经济的长效机制。”黄智敏说,花垣县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扶持贫困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使贫困群众“离土不离乡”就业,从源头上减少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问题。
最让黄智敏津津乐道的,是今年花垣县携手深圳市实行的贫困“两后生”招生政策。在他看来,这是未来阻断贫困代际传播的关键一招。按照实施方案,深圳技师学院今年面向花垣县招收100名贫困家庭“两后生”,安排到汽车维修专业、电梯技术专业、模具制造专业进修学习。读书期间,学生们可以享受到学费、国家助学金、生活补助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不仅如此,学院还与银宝山新科技公司联合举办银宝山新模具班,依据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两后生”入学即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企业每月给学生发放工资,并依法参加社会保险。
“市场上技能型人才非常紧缺,这些毕业生在外工作有望获得较高的收入待遇。如果想返乡创业,县里也有配套的创业政策支持。我们希望,通过多措并举,让劳动力就业输出由‘雁南飞’向‘雁南飞’与‘凤还巢’同步转变。”黄智敏说。(经济日报记者 韩秉志)